成都连续高温 如何防范热射病?

进入中伏,成都高温继续。“烧烤模式”下,一种危险疾病不能不防,那就是可能取人性命的热射病。近几年,几乎每年盛夏都有人发生热射病,我们该如何防范这个“夏日杀手”呢?听听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凌宝田怎么说。
必须掌握
热射病有这些特点
凌宝田介绍说,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一种热疾病,因暴露于热环境或剧烈运动所致的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,以核心体温>40℃和中枢神经系统异常(如精神状态改变、抽搐或昏迷)为典型特征,并伴有多器官损伤的可致死性综合征。
热射病分为经典型热射病和劳力型热射病,区别主要在于是否有高强度体力劳动。
所谓经典型热射病,是指被动暴露于热环境导致的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,常见于年老、年幼、体弱和有慢性疾病的患者。通常逐渐起病,前驱症状不易被发现,1-2天后症状加重,可出现意识模糊、谵妄和昏迷等。大多数患者的体温可达40-42℃,也有少部分患者体温升高不明显,部分患者可伴有大小便失禁、心力衰竭、肾衰竭等表现,易被误诊为感染性疾病。
劳力型热射病则多见于健康年轻人(如军人、运动员、消防队员、建筑工人等),在高温、高湿环境下进行高强度训练或从事重体力劳动后出现不适症状,如极度疲劳、持续头痛、运动不协调,可伴有大量出汗甚至无汗,体温迅速升高至40℃以上,严重者可发生谵妄、癫痫、晕厥甚至昏迷。
凌宝田提醒大家,尽管劳力型热射病在高温、高湿环境中更容易发生,但也有在低温环境下发生的病例。典型表现为高热(核心体温>40℃)、昏迷、无汗,伴热代谢障碍导致的多器官功能障碍。由于发病诱因、病史的不同及个体差异,患者展现的各器官损害的程度及特点也各不相同。
发病之后
现场急救这样做
如果发现身边有人因中暑而倒地,一定要伸出援助之手,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帮助他们。
首先是将患者搬离热环境。先把患者移到通风、阴凉的地方,解开衣裤帮助散热;有条件时可将患者转移至有空调的环境,建议室温调至16-20℃。对于昏迷、谵妄、惊厥的病人,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,寻求专业人员帮助。
其次是补水补盐。患者神志清楚时,可适当喝水,优选口服补液盐,也可饮用凉爽、不含酒精的果汁或运动饮料。注意:不要给意识不清的患者喂水。
第三,帮患者快速降温。降温的方法有冰块冷敷,如头部、腋窝、腹股沟及颈动脉所在部位;将患者浸泡在浴缸中,采取全身冷水浸泡(20-26℃的冷水)、冷水浇淋,用凉水擦拭患者的身体等。
特别提醒一个重点——要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。热射病患者如出现昏迷、抽搐,千万不要往患者嘴里放任何东西,更不能将手伸进患者嘴里,以免被咬伤。如果发生呕吐,应将患者头偏向一侧,以保持呼吸道通畅,避免误吸。
重在预防
做好以下防护措施
凌宝田说,必须在高温天气中保持户外运动或工作的人,应逐步提高热环境下的训练或体力劳动强度,这个过程通常需要10-14天,以增强机体对热的耐受力,降低发生热射病的风险。
关注天气情况,尤其要关注高温预警,避免正午高温时段外出,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。
对个人和家庭而言,基本物资储备也很重要。家中、工作或作业场所应配备温湿度计、指脉氧监测仪及防暑药物,在高强度运动或劳动场所准备降温设备,出现症状时及时降温。
凌宝田强调,在高温天气下,切勿带病工作或运动。高强度运动或体力劳动前如有腹泻、感冒、疲劳等不适,要避免进行此类活动或降低强度,合理安排作息,同时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,避免过度劳累。
他补充说,长期缺乏锻炼、体重超标、长期不在热环境下训练或劳动的人员、未进行热习服训练的人员,老人、儿童及患有慢性疾病者等,他们热耐受能力较差,需要特别关注,以防发生热射病。(王欢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邓晓洪)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
- 评论
- 关注